化妆成瘾是强迫症(化妆成瘾强迫症的书)
现代社会压力大,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席卷而来,什么化妆成瘾症、网购成瘾、“创可贴式”爱情,这些心理词你听说过几个?化妆成瘾如何治疗呢?
化妆成瘾是强迫症
30岁的何丽是外企白领,她的心病听起很时尚——“化妆成瘾症”。这是一种近年来在一些白领丽人中流行的心理障碍:一睁眼就得化妆。否则心里便如百爪挠心般紧张不安,不化妆既不敢出门也不能工作,只有化完妆才身心松弛。妆后还不允许自己流汗、流泪、淋雨等,以免毁了妆容。令人奇怪的是,越是学历高容貌漂亮的女士对化妆的心理依赖越严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怪僻的形成往往和她们以往备受挫折的生活经历有关。
虽是32度的气温,坐在咨询室的何丽还一丝不苟的涂着眼影抹着睫毛膏。她已二次提醒我,把空调再开大点,“我怕出汗毁了妆,不化妆我根本不出门。这次在国外开订货会,就是因为补妆错过了签单的大好时机。为这老总把我的经理都撤了。回来后我下决心改掉这毛病,没化妆就咬着牙出了门。可开车没走多远就不行了,全身出虚汗,手发抖,心里就像大祸临头似的,差点闯红灯。”
心理医生:
何丽的“化妆成瘾”是强迫性神经症的表现,在形成的生理机制上确实和吸毒成瘾有相似之处。在开始时不管是化妆还是吸毒都是自愿的,以后就发展成强迫性的欲罢不能。这是因为不断重复的经历和行为引起了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以致在发作前,会感到不断增加的抑郁和焦虑,只有实施了行为后才会感到愉悦和兴奋。对何丽来说,这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源于生活经历的刺激,还和她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
“这痴迷化妆的行为掩盖的其实是害怕失败的心理。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是常有的事。一次化妆失利,就觉得“背上都长上嘲笑的眼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在“强手如林”的外企有自卑心理。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因化妆的“技不如人”引发竞争失败。其实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还可以再来。惶论化妆,同事诋毁你,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既然你被她们认为是竞争对象,总能找到各种攻击你的口实。
“这些我也想过,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后,在现在的单位也遇到不少不顺心的事,可我根本改变不了别人。我唯一能作到的是完善自己。”“这是你执迷于化妆的第二个原因。因为社会和生活中某些人和事使你失望,你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似乎自己的完美可以弥补社会的不完美。心理学称之为:补偿心理。一般而言,条件越优越的女性,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就越苛刻。”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呢?首先逐渐减少刻意化妆的次数。自己经常对自己说:“女为悦己者容”。素面朝天或浓妆艳抹,顺其自然,即使偶尔一次蓬头垢面也无何不可。其次,学会心理放松。常见的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和肌肉放松。前者是静下心来排除杂念,闭目意沉丹田,用腹式法慢慢呼吸,逐渐达到心静神宁的境地,收到消除紧张放松自我的效果。后者训练时宽衣,坐于舒适的地方,肌肉松驰的顺序由下至上,训练时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10秒钟后慢慢放松,周而复始。注意体验放松时的内心感觉。每次练习20~30分钟。形成习惯后,当心中出现化妆冲动的紧张焦虑时,便可及时调节以图缓解。实在不行可以考虑用一些阻断药物成瘾的药。生活中注意和开朗豪爽的人结交。感染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为人洒脱的处事方式。相信就会从化妆成瘾中解脱出来。
有趣的心理词条 你懂几个?
【离婚关键期】
夫妻关系在丈夫平均年龄40岁、妻子平均年龄37岁时最易出问题,离婚率也相当高。十多年的共同生活,磨合期早就过了,为何还逃不了婚姻危机。而激情消退后,三四十岁女性的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类人会像男性一样,不满足现状,她们大多会从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寻找慰藉,也有的会发展到离婚的地步。另一类则会考虑多方面因素,或努力挽救婚姻,或默默忍受着没有感情的苦闷生活。
【触觉过分防御】
有的人不喜欢被其他人碰触,以至于走路、坐公交时都夹紧身体,谨慎小心,如果谁不留神碰了一下,都会敏感的过度反应。这是一种“触觉过分防御”的现象,不是异常的症状,但表现着心理上的一种过强的自我保护欲。
【胖姑娘易嫁】
虽然当下的时尚是越瘦越好,但社会调查发现70%男人都觉得微胖的姑娘适合老婆。因为胖女人做老婆让男人有面子,养得起有富贵相;而且胖女人能给人踏实的安全感。胖女人性生活质量相对很高。而且胖女人心宽体胖性格也比较开朗,能够更多包容老公。
【唠叨治疗】
日本一位着名心理学家对5700名24岁以上的女性调查发现,喜欢跟她丈夫或好友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这些人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与此相反,那些以酗酒、吸烟及用安眠药等方式来解决压力和不满,结果她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神经衰弱、月经失调、高血压等疾病。可见唠叨是一种特殊的健身方法。
【网购成瘾】
“网购成瘾”的“瘾”与医学上的“瘾”是不同的。消费对于大众,往往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意义。这部分人会通过购物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拥有欲望,从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有“网购成瘾”倾向的朋友,可以尝试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不要整天宅在家里,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空闲时多运动,和朋友多聚会等,合理选择释放压力的方法,及时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太空梦】
英国一项上千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人想去月球上旅游。人类煞费苦心的一直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心理上都有脱离现实环境,去未知领域躲起来的想法。
【心理罢工】
“心理罢工”是指员工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意放弃。这样的员工只做他们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对于其他工作,就算表面上不拒绝,但至少在内心中也会感到非常厌烦。工作都是一拖再拖,直到不能拖时才勉强去做。心理罢工其实是一种信号,提示你需要休息,或需要给自己一些关爱和力量了。读懂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就能想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尽快结束心理罢工,重新轻装上阵。
【关注美好】
失眠的人热爱思考,肥胖者用食物创造满足,而抑郁症患者也有优点——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情感世界。按照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糟糕至极,那只是因为看的还不够全面。
【奔三的孤独】
80后的我们,开始集体“奔三”。而且,似乎越长大,自己的心也越来越觉得孤单。拿起手机,常常都不知道应该打给谁说说现在的心情。昔日的同学和好友似乎都开始有各自的家庭和梦想,不再与自己有关。不过,给自己的心更加宽广和独立的空间来独处,这也恰恰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让自己心灵成长的一堂必修课。
【爱的箱子】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爱的箱子”等着被爱填满。当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时,Ta的心灵才会较好地获得发展。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由于心里空了的爱箱在渴求爱。成年人的心里也有一个爱的箱子,当我们的感情出现冲突时,其实是因为内心的空爱箱对爱的渴求让我们的心变得焦躁不安。所以,只有先给对方心里的箱子加满爱,才能让彼此的内心平静下来,解决冲突,而没有相互伤害。
【母子关系】
母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超过53.9%的受访者心中,父亲更像“严厉的上级”。还有21%的人愿意把父亲当作“无话不说的朋友”。八成的人坦言“不会主动找爸爸谈心,更愿意找妈妈或朋友”。我们和父亲的沟通方式又是怎样呢?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子双方之间吵架闹矛盾,由其中一方主动提出和解的占总数的57.3%。而还有42.7%的受访者坚持“持续冷战”,直到最后不了了之。
【“创可贴式”爱情】
因为一个人,受伤了,心痛了。为了逃避面对伤口的痛苦,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伤痛复制粘贴在了另一颗无辜的心上。把另一个人拿过来,当做治疗前一个人留给自己的伤痛的工具。你说这是爱,但其实这只是“创可贴式”的爱。这样的爱,对第二个人非常不公平。我们内心的伤痛,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去让它愈合,而不是让别人来为自己的痛苦买单。心可以痛,但不能痛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让自己只看得到自己内心的痛苦,而无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
【反刍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当遭遇如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等负性生活事件后,有的人久久不能摆脱事件的影响,会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感慨“我是多么伤心”,类似的想法在脑海中反复盘旋,与动物的反刍咀嚼现象相似,此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会让人用消极的方式来评估自己和家人,常常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提取负面的记忆,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抱很低的期望值。
【保护效应】
同事间的互助情况对死亡率有一定影响,这就叫“保护效应”,但来自上司的支持没有任何影响。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握有控制与决定权的男性也享有这种“保护效应”,但这种控制和决定权却提高了女性的死亡风险。
【爱情基础】
最完美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在爱情和性上的双重吸引,当现代的婚姻缺乏了强大的爱情基础,“性爱”便会占据主要地位,成为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于是挽救“中国式离婚”,便更需要道德上的夫妻约束和彼此尊重,以家庭责任感为婚姻的最基本要素。
不选对的只选适合的
阿Ken人缘很好,逛街吃饭周围接触的人都喜欢约阿Ken,因为阿Ken很“随和”。“随便”、“都行”、“听你的”是阿Ken最常说的话,也是最不需要她费劲就能说出口的话。人缘好原本是件好事,是个令很多人都很羡慕的特质,但对于阿Ken,别人口中的“随和”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什么都行久了,团体活动中渐渐就再没有会征求她的意见,这份“随和”让她成了一个没有意见的人。阿Ken也很想按自己的喜好做选择啊,她只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定自己的心意,也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阿Ken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现代社会给这种症状提供了一个专有名词: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症,也叫选择困难症,患此症的人面对选择更愿意“视而不见”,或者采用逃避的方式等待选择事件过去。尤其当可供选择的项目大于一的时候,这类人容易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于是,到最后还是无从选择,久而久之对选择就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逃”的是什么?
选择恐惧的表现有很多,除了像阿Ken一样总是“随便”“都行”之外,有的人常常在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比如今天是穿裤装还是裙装。究其根本,这类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逃避”。他们在“逃”的是什么呢?
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
备选项就像摆在眼前的宝藏,每一件都爱不释手。诱惑太多的时候,人就更容易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种为诱惑所累的情绪,被称作“阿拉丁情结”。过于追求完美是此情结的问题所在,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出一个单选,并且这唯一的选择还必须能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
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
错误的选择势必伴随着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对于那些还没做好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人,就很容易陷入各种焦虑情绪之中。为了逃避这种情绪,于是一拖再拖,拖到自己有意无意忘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于是自我安慰:这也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吧。
精神医学认为,选择恐惧症其实是对自我不满的表现,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完美主义也好,逃避责任也罢,其实都是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只有认真分析了原因,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消除该症。也就是说,还得做出“选择”来治疗选择恐惧症。
如何才能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呢?
首先,弄清楚自己要的什么,更确切的说你必须明白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一个选择都各有其利弊,得失之间必须懂得权衡什么是“当务之急”。比如,当你面对两种风格迥异的服装难以取舍,此时,你必须考虑当务之急是什么,面试还是约会。如果面试,放弃你喜欢的蕾丝花边吊带裙,如果约会就和那套细节精致的黑色套裙说再见。
接下来,你必须掌握一个分析小窍门。拿出一张白纸,将可供选择项分类列在纸上。针对各个选项,分别列出对应的利弊,也就是对于你的得与失。比如,常常让蕾蕾感觉疲惫的爱情,究竟该继续纠缠还是狠心放手,因为有太多的舍不得蕾蕾很痛苦。这个时候蕾蕾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理性分析。
将“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不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两项分数对比,蕾蕾就能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分手”和“不分手”哪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被自身的某种情绪所困,这个小窍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理性的面对自己的心灵深处。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全正确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心意就好。
结语: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题,如何在十字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如何选择适合的自己的、如何放下心中的压力都是一问深奥的学问!(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刊期:2012.07,作者:高崎、心灵安全岛、李玲,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