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70年代末成立了抗虫棉品种选育课题组,80年代初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对形态抗性、生态抗性和生理抗性的抗源的收集、鉴定和筛选,育成了中99、中棉所21和中棉所23等具有一定抗虫性的棉花新品种(系)。
近几年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培育,将抗棉铃虫的Bt基因转育到目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中。经多年、多点试验鉴定,特别在棉铃虫严重暴发的冀、鲁、豫三省多点试种示范,表明该抗虫棉品系抗棉铃虫效果突出,并基本保持了原中棉所育成品种的优良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抗虫棉的抗虫性:该抗虫棉不是形态、生态或生理方面的抗性,而是外源Bl基因的导入使棉花获得了抗虫性。由于Bt基因的存在,它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晶体蛋白,在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体内发生毒性,主要使消化道溃烂,体液PH值升高,终至停食、麻痹而死亡。主要抗虫对象是鳞翅目害虫,其中突出的是抗棉铃虫,其他如对红铃虫、烟芽夜蛾、大袋蛾等也有抗性。
对棉铃虫的抗性,并不表现落卵量的减少,主要在于对刚孵化的幼虫取食后产生毒杀作用。即使有存活下来的幼虫,对以后的化蛹、羽化及其成虫产卵也都有不良影响。
该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在前期较强,后期有所减弱。主要是对为害棉花最严重的二代棉铃虫有十分显著的抗性,对害虫的天敌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化学农药治虫减少,保护了天敌,捕食性昆虫数量有所增加。此外,抗虫棉对人畜无毒性
抗虫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等性状:在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均不治虫或减少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的皮棉产量明显高于当地推广良种,增产15%-40%;在抗虫棉不治虫或少,而非抗虫棉按常规防治要求治虫,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皮棉产量与当前推广良种相当,或略有增减。据大田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抗虫棉总体品质指标与一般推广良种大体相当,比强度等指标有所提高,符合纺织工业要求。
抗虫棉的主要种植技术:适期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或营养钵育苗等措施。适当增加密度。不要在棉花行间间作大豆、绿豆、西瓜等其他作物。
根据棉苗形态性状,在间苗、定苗时拔除少数分离个体。前期加强肥、水管理,以促为主。
由于抗虫棉对棉铃虫等属于鳞翅目以外的害虫没有抗性作用,因此必需根据害虫发生危害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助性的化学防治,其防治指标不应是落卵量多少,而应以百株幼虫头数判定。般’龄以上10头、2龄以下20头即需化防。
该抗虫棉品系主要适合于黄淮海棉区种植。在其他棉铃虫为害严重区域也可逐步试种。
抗虫棉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抗虫棉作为一个新生的棉花品种类型,也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之处,如有些品系的铃重偏小,衣分偏低,还有一些品系出现了分离的个体。此外,抗虫棉的最佳种植技术及抗虫棉基因抗性与形态抗性相结合以提高抗性等问题还需继续探讨,改进提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