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动物的国内外养殖情况(蛇类养殖最新消息)

人类利用蛇类资源治病防病虽有数千年历史,但绝大部分都是利用野生蛇类,这种状况至今没大的改观。特别是中南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南部、东南部国家,社会需要的蛇类,基本都是从野外捕捉的,人工养殖的很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很适合蛇类生长繁育,野生资源相对较多;二是这些国家对蛇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消耗资源较少;三是一些国家地广人少,对野生蛇类破坏不很严重,供求矛盾还不十分突出。至于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及亚洲、非洲其他一些国家,多数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宜蛇类生长,使饲养受到限制,加之药用、食用习惯的影响,因此,人工饲养的也不多,开发利用的很少。

我国是开发利用蛇资源最早的国家,也是开发产品最多、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有蛇的药用价值的叙述,而欧美国家直到1800年前后才开始研究用蛇入药,日本作药的记载更晚,到1915年才有据可查。蛇类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原料,蛇药产品有上百种,亦能治百病,从官方到民间都得到广泛运用,需要量非常大。蛇又是我国人们喜爱食用的佳肴,特别是广东等南方诸省.餐桌上需求量非常大,据粗略统计,广东省年消耗各类蛇在200万条以上,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地区。香港消耗也不少,每年从内地购进上百万条活蛇满足市场需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治病防病的需要,我国对蛇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而野生蛇资源却越来越少,日益尖锐的供求矛盾,迫使人们走上人工饲养繁育的道路。

我国和印度是人工养蛇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主要是为了戏耍,这一传统,印度至今多数养蛇者没有改变,即仍为了戏耍。我国真正进行商业性开发养殖是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六七十年代萎缩,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目前养殖规模超过万条以上的养蛇场有数百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中以广西的梧州、南宁,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江西的景德镇、南昌,辽宁的清源,吉林的磐石、辉南等地的养蛇场规模较大,规范化、科技化水平较高。云南虽然自然条件很好,但从养殖单位数量和养殖规模看,都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到2003年底,全省养蛇场仅13家,养殖总数I万多条.规模最大的大理雄达养蛇场也只有3000多条,最少的不到100条。从饲养技术和开发产品情况看,也是雄达养蛇场水平较高,该场从孵化、幼蛇饲养到蛇毒、胆汁的提取、加工,技术比较成熟,制成的蛇毒粉达到出口要求。其他各场虽也能孵化,但幼蛇的饲养技术还不太过关,因此死亡率较高:产品加工也很简单,要么当肉蛇出售,要么泡成各种蛇酒,谈不上深加工的开发。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