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人工苗种放流养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海胆食物链短,以藻类为食;栖息水层浅,主要生活于浅海水深20米以内的岩礁,繁生有大量大型藻类的沙砾底等场所。海胆括动范围狭窄,移动性差,放流2-13个月后进行调查,其移动范围仅为5米-lO米。海胆的敌害生物少,成活、回捕率高。因此海胆是人工增养殖的适宜品种,可以通过人工增养殖增加海胆的资源量和生产量。

海胆人工苗种放流增殖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1)放流海区

放流海区,应选择海流畅通、平缓,水质澄清、无污染、无淡水注入,大型海藻类繁茂,底质为夹杂碉礁的沙砾区,而且有自然幼胆栖息的场所更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海胆与在该海区栖息的其它动物有无严重的利害关系。假若某海区是海胆的适宜增养殖放流区,但该区内却栖息大量鲍鱼,由于鲍鱼和海胆有明显饵料上的激烈竞争,因此,不宜在该区放流稚海胆。

(2)放流海区的改造

海区自然环境条件,并非完全符合海胆苗种放流需要时,需要对海区加以改造。通过人工投石筑礁,增加海胆的栖息场所,可以明显增加海胆资源量。投放数量(M)和增养殖海胆的产量(I)之间的关系为1=6.016M。资料表明,每投放50块大小为40千克-50千克的石块,能增产10千克马粪海胆的生殖腺。另外,海区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饵料资源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海胆苗种放流的增殖效果。在大型藻类缺乏或不足的海区,应建造藻场改善环境。藻场主要藻类品种为海带菜、裙带菜、石莼、浒苔、马尾藻、羊栖菜等。

(3)苗种放流

①苗种规格:放流苗种的大小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苗种规格小放流后对敌害防御能力差,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差,成活率极低。苗种规格过大,增大苗种育成成本,影响经济效益。适宜的放流苗种规格为壳径10毫米-15毫米之间。

②放流密度:增养殖海区苗种放流密度以4-5个/平米为宜。放流时期,最好选择海胆生活的适温期,尽量避开高水温期。

③放流方式:放流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撤播法,在最低潮的平潮时间,由潜水员将装有海胆的网袋带到海底,潜水员选择适于海胆栖息的地方,均匀撒播;第二种是箱式放流法,用木板制成方形木箱,规格为0.9米×0.4米Xo.2米,木板之间缝隙以不能漏出海胆为宜。箱内投入附有幼海胆的裙带菜,每箱放幼胆数量为2000个,木箱外用网目50毫米×70毫米的网衣包好。由潜水员安放在海底礁石上,箱体要固定好,免得被风浪、潮流冲走。将木箱上口的网衣剪开,幼胆可从箱内自由爬出疏散。

④注意事项:经过长途运输的苗种,活力低下,不利于放流后的成活。因此,在放流前,苗种应有一段恢复体力、活力的暂养时间。待幼胆活力恢复后,再进行放流。箱式放流法幼胆易被食。另外,如若幼胆由箱内外移不及时的话,也会出现因箱内饵料不足,导致成活率下降现象。

(4)苗种放流后的管理与放流效果

幼胆放流后,应对放流海区进行定期调查,掌握幼胆放流后的成活、移动、成长等情况。为了调查海胆苗放流增养殖效果,掌握苗种放流后的生态特点,有必要在放流前,对幼胆放流海区进行本底调查。由于海胆经济价值高,活动能力弱,移动性差,生活水层浅,极易采捕,常出现酷渔滥捕现象。易造成资源下降,甚至枯竭。因此,海胆的资源保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放流海区的保护尤为重要。应确定采捕数量,规定采捕规格,严禁采捕不到规格的幼海胆,规定禁捕期,在海胆产卵盛期严禁采捕。

放流15-2年后,放流幼胆基本上达到商品规格即可采收,一般回捕率为40%-50%,高者可达70%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