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特种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要不断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各省(区)饲养的特种动物种类很多,一些省(区)尚无统一的管理机构,难以落实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为适应该产业大发展的需要,建议各省(区)都应该成立实体性管理机构。该机构由贸、工、农、技联合组成。其职责是:制定特种动物养殖业发展规划,组织生产,调配种源、饲料及其他物资;定期检查指导各养殖场(点)生产情况和产品销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人才培训、出国考察引种及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负责外资和技术引进等。有了这样的实体性机构,才能互相协调,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实力。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可靠的良种基地,特种动物产品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种兽的品质。目前,我国特种动物种源奇缺,谱系不清,盲目引种和交配,一些动物因近亲繁殖而造成种群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培育良种,更新血缘,复壮种群,纯化品种是当务之急。为此,应采取如附昔施:
①建立原种场:在全国养殖业比较发达的某些省(区),选择技术力量较强,设备条件较好的国营饲养场,作为原种场,定期从国外引进优良种兽种禽,投放在原种场进行扩繁培育。
②建立良种扩繁场:全国各省(区)、地(市)、县都应选择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好的地方建立良种扩繁场。将原种场每年培育出的良种,调配给各良种扩繁场,进一步扩繁后,推广到商品生产基地(养殖场、养殖专业户),作为商品生产的良种。
为杜绝劣种蔓延,各地应建立品种协会,负责建立良种登记制度。每年在仔兽分窝后,组织专家到各养殖场和专业户,鉴定仔兽、雏禽品质,认为实属良种的,则发放良种证书,无证书的不准作种兽种禽出售。
这样,有了可靠的种源基地及严格的良种制度,才能提高我国的特种动物种群质量,确保优质产品生产。
(3)广开饲料来源,建立稳固的饲料基地。饲料是发展特种经济动物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稳定的饲料来源就谈不上发展特种动物养殖业。尤其是动物性饲料来源更为重要。根据我国现阶段农、牧、渔业发展特点,应在小杂鱼、畜禽混杂的基础上,广开饲料来源,开展立体养殖业或以一养带多养,大搞综合利用发挥综合效益,实行干鲜并举的方法来解决饲料问题。
(4)强化政府防疫行为,建立全国疫病防治中心,建设无特定疫病区。目前国际市场要求畜产品要来自非疫区,无特定疫病区建设,不仅是防治疫病、保护牧业的上程,也是保护人类共同健康的工程。
(5)树立人才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专业人才,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实施科教兴养殖业战略,提高特种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必须坚持引进、开发、提高并重的原则。一要大胆引进和吸收国外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二要重视培养、稳定和扩大国内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加强特种动物养殖的科研开发。三要加快特种动物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
(6)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体系,使其成为架起特种养殖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桥梁,解决广大生产者后顾之忧。要引导生产者从产品特种养殖业向商品特种养殖业转变;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
(7)依靠科技兴特,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种改良、饲料加工,产品深加工等技术为中心,进行深度开发,实施名、优、新、特产品开发战略,逐步形成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特种养殖业产业,使特种养殖业发展成为21世纪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特种养殖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
(8)合理配置特种养殖业资源,使自然资源和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特种养殖业结构要合理和优化,逐步实现结构优化,更快地使特种养殖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9)政府对特种养殖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建立以政府各级财政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为基础、社会多方面投资为辅助的特种养殖业多元化投资机制。其次要健全特种动物产品的保护价收购制度及相应的风险基金制度。推进特种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10)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投资较大,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的现状,引进外资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应力争尽快达成同国外合资经营或补偿贸易的项目,以利于开放搞活我国的经济,开创对外贸易窗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