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林匹克文化带着北京“烙印”走向世界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牛梦彤)北京夏日的热空气已经弥漫开来,冬奥会落幕也已经几个月了,但奥林匹克的北京“烙印”却越发深刻。
6月23日,曾是个普通的日子。它被首次赋予奥林匹克意义的场景,要追溯到1894年,那一天,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创立。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
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巴黎一直是一个重要坐标。这里是《奥林匹克宣言》的诞生地,也是《奥林匹克宪章》的起草地,因此“浪漫之都”巴黎被认为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
2024年夏天,巴黎将第三次举办奥运会,距离它的上一次整整一百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从“鼓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一最基础的愿景无限丰富起来、延展开来。
时至今日,已有23个国家、41个城市举办过夏奥会与冬奥会,“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已经发展到206个国家和地区,奥运会已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文化盛会。
在现代传播推动下,奥运会向世界展示奥林匹克文化之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激励青年健康成长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中,中国与北京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2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传播迎来重要里程碑:世界第一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在北京建成,连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在北京推出,“《奥林匹克宣言》全球文明传播”活动在北京启动。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
2012年6月23日,世界第一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在北京建成。
十年后,北京迎来冬奥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坐标。
赛场上,苏翊鸣惊鸿一跃、谷爱凌挑战极限、高亭宇打破纪录,奥林匹克精神持续闪耀;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孩子们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质朴优美的歌声打动世界;跨越百年的首钢园区华丽转身,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打卡地”,这里不仅矗立着滑雪大跳台,还建起了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文化丰富的内涵以各种形态散发着它的魅力。
1932年,运动员刘长春在洛杉矶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亮相”。那时的他可能无法想象,几十年后的中国,已经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追随者、参与者转变为了传播者、引领者。
《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表示:“它(北京)有机会把夏奥会和冬奥会及奥林匹克大家庭连接在一起。”他认为北京已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平台。
今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向奥林匹克精神致敬”系列活动启动,全国各地的青年们挥洒汗水、摆动双臂,以跑步积累里程线上接力的方式,一起跑向巴黎,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文明》杂志《世界文明与奥林匹克》特刊序中所言,“用永恒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激励新一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巴黎走向世界、来到北京,奥林匹克文化又带着深刻的北京“烙印”走向世界。东西方文明相向而行、相遇相聚,向着“通过体育运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终极愿景前进。
编辑:张悦姗、郁思辉、肖世尧、刘和合(实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