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裁指望俄经济崩溃是一厢情愿

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规模空前,累计超过1万项,其中新增近8000项。美国更是对俄使出了“金融核弹”级制裁,意图对俄经济给予毁灭性打击,但俄罗斯经济一季度仍实现正增长。在俄乌冲突百日之际,我们用数据事实来看看在美西方制裁下的俄经济究竟如何,俄乌冲突又给美欧带来了什么?

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特别是金融制裁不计成本、危害性大。从2月21日到当月底的一周内,美欧就对俄罗斯十大银行及其160多家子公司,以及涉及俄国家经济命脉的13家国企实施全面制裁,同时将俄7家银行剔除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

国际金融市场反应强烈,卢布从2月23日的1美元兑78卢布快速暴跌至3月7日的1美元兑138卢布,同时国际市场上的俄罗斯企业股票也持续走低。但经历过2014年制裁压力测试的俄罗斯迅速反应,成立了反制裁总部并推出系列反制裁措施,包括一次性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1050个基点至20%、关闭股市、实施临时资本管制,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卢布下跌,卢布迅速止跌回稳,V形反转后持续升值,5月24日升值到1美元兑57.12卢布,高于俄乌冲突爆发前水平。而休市一个月后重新开启的莫斯科股市运行也基本平稳。7家银行被剔除出SWIFT之后,俄立即启用俄罗斯央行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予以替代。之后,俄罗斯又发布了“卢布结算令”,要求不友好国家购买天然气使用卢布结算,6月起对5家欧洲公司断供天然气。

制裁是把双刃剑,美国正在受制裁反噬和反制裁的冲击。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环比下降1.5%,这是2020年美国疫情暴发以来的最大降幅。尽管美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占比不足10%,但是对全球重要能源供给国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不仅推升了全球油气价格,而且直接推升了美国的油价、粮价,令美国通胀水平创40年来新高,今年前4个月,美国核心CPI均创出6%以上的增速。为控制高通胀,美联储5月加息50个基点,且预计后续两个月还要各加息50个基点。

长期依赖俄罗斯油气的欧洲在制裁与反制裁中伤痕累累。欧盟对俄部分能源实施禁运,不仅推升国际能源价格,而且使欧盟能源供应舍近求远,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令欧盟通胀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这种行为近乎于经济自杀。欧元区5月份CPI涨幅升至8.1%的高位,其中能源价格上涨39.2%,成为推升通胀的主因。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总干事表示,能源断供增大欧洲经济的风险,天然气断供将令欧洲经济陷入衰退。不仅如此,经济复苏本就疲弱的欧洲也因通胀加剧和美联储加息被迫收紧货币政策,7月份或将结束持续10年之久的负利率,这将抑制欧洲经济增长,并增加债务风险。

相比欧美通胀高企、经济收缩,俄表现貌似“完好无损”。从资本市场看,俄罗斯股市运行平稳并有所增长。从汇率水平看,暴跌几天后卢布迅速反弹,现已超过俄乌冲突前的水平。从利率水平看,为应对制裁,俄央行临时提高利率水平,达到了控制美元外流、卢布升值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后,其利率水平不断下降。由于通胀可控,俄罗斯央行已经三次分别下调基准利率300个基点,降至目前的11%,且还可能继续下调。从金融稳定性看,俄罗斯央行不断降低美元占比,加速“去美元化”,增持黄金,提升包括人民币等货币的外储占比。相比2014年,在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几近腰斩。

从经济增速看,俄罗斯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崩溃,而且一季度经济甚至实现了正增长。俄经济发展部表示,俄罗斯GDP增速在1月份、2月份分别增长5.8%、4.3%的基础上,3月份放缓至1.6%,一季度GDP增速为3.7%。但受疫情、冲突及制裁等因素影响,今年俄经济全年或下降7.8%。从就业水平看,俄罗斯目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从通胀水平看,根据俄央行统计,受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影响,特别是欧美能源禁运、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的冲击和影响,3月俄通胀创出16.7%的20年来新高,但是进入4月份后已回落至上年同期水平,并持续回落。由于财政收入增加,普京宣布将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及生活标准提高10%,以抵消通胀影响。

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俄乌冲突以来,国际油气价格上涨超过30%,俄罗斯作为全球资源出口大国,出口中超过一半是油气等能源,因此,尽管俄乌冲突持续,但是俄罗斯的财政收入预计有数千亿卢布的增长。俄罗斯的财政在石油每桶超过60美元时就可持续,现在国际油价接近每桶120美元。不仅如此,俄罗斯能源出口量已回升到冲突前水平。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今年以来,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增长了50%,每月收入达200亿美元。

俄乌冲突百日期间,美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有限,但制裁“双刃剑”的影响已显现。展望未来,只要油气等资源价格不大幅下滑,俄罗斯的财政来源就有支撑。经过压力测试的俄经济有韧性,美西方指望俄经济崩溃只会是一厢情愿,而依赖俄资源的美西方要当心制裁带来的反噬。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刘 英)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