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店长的思与盼:就让光芒折射泪湿的瞳孔
6月1日起,上海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商业中心三德广场终于睁开“沉睡”的眼眸,迎接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是上海海底捞三德广场店门口
不过,此刻三德广场的海底捞仍然安静。130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了一半的灯,没有扯面小哥吸引全场目光,没有“跟所有烦恼说拜拜、和所有的快乐说嗨嗨”的喧闹,没有各式各样的灯牌……
上海餐饮企业现状如何?我们可从这家门店窥知一二。
“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
从地下停车库上四楼,一出电梯,就能看到醒目的门店招牌。往日,这里大都排起长队,高峰时,人们会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跟同伴闲聊等位。
在上海,海底捞部分门店恢复正常
但此刻,门店只有数位店员往来。走进店里,两边的桌子上,摆满了海底捞旗下企业自产的干拌饭、自热小火锅、小零食,一名店员正对照着长长的流水单,将货品放进袋子里。这张单子备注了生日需求,店员便从仓库里拿出个小娃娃,放进袋子里。“不能面对面为客人唱生日快乐歌,希望它能把我们的祝福带过去。”店员说。
店长樊鹏说,三德广场店从3月就开始闭店,其间除3月中旬至4月初营业了不到半个月,此后再无客人走进。
不过,“自救”从未停下脚步。
除了大众熟知的火锅业务,海底捞分别成立了供应链企业蜀海国际和预制菜企业颐海国际。这使得海底捞在疫情期间成为重要的保供企业。
樊鹏回忆,在疫情初期、不少居民物资紧张的阶段,他带着几名员工下楼“摆摊”,为周边小区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的米面粮油;后来,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他们又通过海底捞自建的会员体系,进入周边小区的社区团购群,为居民带去新鲜平价的物资;4月中旬以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好,不少居民馋起了火锅,他们便启动外卖业务,为居民提供火锅、冒菜、小龙虾等产品。
虽然不能跟正常营业期间相比,但外卖多少也弥补了经营损失。樊鹏说,目前海底捞三德广场店平均每天能有100单以上的外卖订单。
在上海海底捞三德广场店,员工在准备外卖
如今,随着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樊鹏也在积极筹备开启堂食工作,门店消杀、为员工更新健康证、管理仪容仪表、理论练兵训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在等一个信号。” 樊鹏说。
“报复性消费会不会来?”
负重前行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这些天,樊鹏时常跟同行交流。过去他们坚信,疫情好转以后,报复性消费一定会到来,但是近些天的观察,让他越发有些困惑了。
进入6月,海底捞在上海已有62家门店恢复线上营业,5家开放堂食。樊鹏也抽空走访了3家已经恢复堂食的门店,情况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在上海,海底捞部分门店恢复堂食
“主要客户是年轻人。”樊鹏观察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已经开放堂食的几家门店客户群体较过去有些变化,他担心,报复性消费可能不会猛烈到来。作为一名老餐饮人,他觉得目前的状况有些棘手。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餐饮企业通常对员工“管吃管住”。为了提升管理质量,海底捞则要求,员工宿舍必须在门店10至15分钟步程内。这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樊鹏算了一笔账,即便是在嘉定这样的郊区,以每家门店80名员工、每6至8名员工租住一套三居室计算,每月仅宿舍房租就可能高达10万元,加上十几万元的门店租金,固定总支出至少要20多万元。而在诸如徐家汇、淮海路等热点地区,相关成本可能高达50万至60万元,“可以说是压力山大”。
“一些员工跟我说想要离职,让我很纠结。放他们走吧,如果疫情后业绩快速恢复,人手不够怎么办?如果硬要他们留下来,最后耽误他们,也于心不忍。”
海底捞曾在2021年11月推出“啄木鸟计划”,承诺在保持员工数稳定的情况下,关闭300家门店。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已在中国大陆关闭260家门店,本轮上海疫情发生的时候,“啄木鸟计划”已经接近尾声。
以长期规划对抗短期波动
从2006年进入海底捞端盘子、当大堂经理,到2013年左右升为店长,再到后期管理10多家门店,樊鹏习惯既做最坏的打算,又抱有最乐观的心态。
据了解,海底捞上海周浦永乐店6月1日开放线下堂食,门店按照防疫要求安排客人隔桌就座,以50%的接待能力开放。店长吴勇介绍,当日消费客群以家庭为主,客单价较平日上升12%,因为门店接待有一定的限流管理,仍然倡导客人提前通过线上渠道预订,当日预订量较以往提升一倍。
“我仍然相信,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堂食的意义不可取代。”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樊鹏正积极加强店员培训,自身也在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状况。
“做难事必有所成。”樊鹏说这句话的时候,店里的音响刚好播到他最喜欢《我的梦》,歌词唱道:“就让光芒折射泪湿的瞳孔,映出心中最想拥有的彩虹,带我奔向那片有你的天空……”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胡洁菲 | 编辑:徐宁
责编:郭艳慧
校对:秦黛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