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指增产品业绩回暖(量化私募产品业绩提取报酬是多少)
自4月底A股反弹以来,量化私募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业绩回暖。在行业另一端,受多重因素影响,二季度以来的量化私募产品发行持续偏冷。有渠道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在全行业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普遍出现浮亏的背景下,超额收益方面的“业绩底气”仍不足以带动资金大幅流入,量化行业“周期性”特征凸显。
业绩回暖势头明显
“近期量化私募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整体业绩回暖势头比较明显,多数头部机构从4月的市场低点到现在的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少数机构的区间收益率已经超过了20%。”上海某第三方渠道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自A股4月底反弹以来,头部量化私募的阶段性业绩出现显著回升。近半个多月来,投资者对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认购问询程度,也较前期明显向好。
从业内最为关注的“超额收益”角度来看,招商证券机构营业部重点私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托管在该机构的27家头部量化私募管理人旗下的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目前国内量化指数增强产品约有七成对标中证500指数),在5月1日至5月20日的3个交易周内,每周取得超额收益(即跑赢对标指数)的产品均在九成以上,部分机构5月以来的累计超额收益已达到10%左右。
业内人士称,在2021年9月至2022年年初,量化私募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超额收益遭遇一轮低潮后,本轮业绩表现反弹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去年四季度以来,行业超额收益持续回撤叠加指数下跌,引发部分投资人离场观望,行业整体规模出现一定萎缩,赛道拥挤度明显下降,大部分量化模型的信号失效问题也出现阶段性缓解。第二是头部机构今年以来普遍保持了较为高效的策略模型迭代,迭代之后的策略更加适应近几个月的市场风格。第三,部分大型量化私募坦承,目前国内多数机构采用的量化模型,在中小市值个股活跃度更高的市场环境里相对优势更为明显,4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的中小盘个股表现占优,阶段性发挥了相关模型的长处。
有渠道人士称:“对于指数增强产品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还是长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和长期复合的收益率情况。一些在头部机构中规模相对靠后的管理人,今年以来业绩表现更加突出,他们的超额收益受市场风格扰动的影响相对偏小。”
产品发行遇冷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回调,中证500指数、沪深300指数调整幅度均在20%左右。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显示,同期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头部量化机构旗下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平均回撤幅度为15.68%,延续了过往几年跑赢主要对标股指的表现。在2019年至2021年,头部量化私募的年均超额收益率普遍为15%至20%。即便如此,从量化私募产品的发行端来看,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
朝阳永续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今年以来量化私募各类策略的新产品发行量为1135只,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约40%。其中,第二季度以来量化私募各类产品仅发行了282只,同比大幅萎缩56.81%。在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方面,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2日,今年二季度以来共发行产品49只,同比大幅下降57.39%。
赫富投资副总经理殷姗称:“今年以来,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在发行端遇冷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具体是,市场缺乏赚钱效应、量化投资热度有所减退、量化管理人竞争加剧。”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量化投资的策略多数是分散持股、高仓位甚至满仓运行,很难完全摆脱股票市场自身的大周期。”除此之外,去年量化大扩容期间进入的不少客户,投资体验低于预期,也是关键因素。“尽管行业的超额收益水平在近期已经显著回升,头部机构收益水平整体持续跑赢对标股指,但不少客户仍然会倾向于评价某一段时间的绝对收益。”荣浩称。
第三方机构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指出,私募产品的发行遇冷与市场表现呈现正相关走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正相关。大多数投资人往往在上涨行情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进行投资。关晓敏举例称:“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前一轮投资热潮,出现在2021年3月到2021年9月,相关产品备案的高峰期大约在2021年的年中之后。因此量化私募发行端转冷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客户利益保持一致
在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降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部分头部量化私募管理人表示,希望能够在市场的低谷期与投资者携手。
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机构正在计划发行新的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背后主要的考量就在于“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推给合适的客户”。该机构认为,当前市场处于相对底部区域,长期投资价值正逐步显现。在目前的时间点,向长线看好A股表现并能承受一定波动的客户推荐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一方面能够让投资者能以更低成本建仓,获得长期绝对收益;另一方面,也同样有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
此外,如何实现行业的长期愿景,头部量化机构普遍有了更为深度的思考。幻方量化相关负责人称,资产管理行业一直以来就有明显的周期性,大部分客户买产品都是冲着赚钱效应而来,这就容易导致相关行为“在市场上涨阶段造成泡沫,在市场走弱阶段陷于沉寂”。整体而言,不少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情绪化特点,值得行业与投资者共同反思。“作为管理人,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调控产品募集,真正做到和客户利益在长期维度上保持一致。”。
鸣石投资强调,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主要股指大概率会呈现震荡向上态势。对于量化产品而言,稳健的超额收益获取能力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聚宽投资总经理王恒鹏称,从单纯获得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越跌越买”显然是在长期“看多中国”前提下的简单逻辑。当前的股指点位显然具备了更高的安全边际,近期不少机构投资人在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上都有加仓行为。对于头部管理人而言,除了要做好投资收益,还需要帮助渠道和投资人“在困难的时刻做对的抉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