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0条”出炉(上海 28条)
6月1日起,上海将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历经两个多月的封控,这座城市与病毒的对决终于迎来曙光,下一步,经济的恢复刻不容缓。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聚焦稳外资、促消费、扩投资等多方面内容。而随着区域疫情的稳定,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鱼贯而出,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盘“保卫战”也已经拉开了序幕。
政策力度做“加法”
“我们店停业很久了,这段时间一直通过线上小程序、社群等方式给周边的顾客提供方便,大家都希望能早点恢复堂食来海底捞吃上一顿火锅,也有不少顾客打电话前来询问复工时间。”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海底捞打浦路店店经理如此感慨道。
眼下,随着疫情的逐渐平稳,上海诸多企业也看到了希望。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5月29日,海底捞上海已有57家餐厅恢复线上营业,上海各区均有涉及,会根据防疫要求动态调整。海底捞上海区域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店复工前均进行彻底的环境消杀、产品库存盘点等工作,公司会调动物流、供应链、产品、防疫物品等资源给予门店复工支持。
企业的复工复产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疫情防控衔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上海“重振经济50条”应运而生。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将于6月1日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同时出台系列政策稳外资、促消费、扩投资。
例如针对复工复产卡点堵点,上海将动态修订复工复产复市疫情防控指引,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合理限制(6月1日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同时,出台扩大企业防疫和消杀补贴范围、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畅通国内国际物流运输通道等政策措施,支持各行业领域复工复产复市,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
市场主体方面则着力减负,除减免房租外,上海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非居民用户给予3个月应缴水费、电费、天然气费10%的财政补贴,免收3个月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等。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称,此次《行动方案》具有三个特点,包括既立足当下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增强发展后劲;既兼顾面上各类企业,又重点聚焦中小微企业;既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又突出应对疫情冲击的上海特点。
以突出上海特点为例,吴清提到政策力度做“加法”,例如在对零售、餐饮等行业顶格执行国家核酸检测费用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行动方案》将企业防疫和消杀补贴范围扩大至物业服务、邮政快递、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鼓励各区对复工复产复市企业疫情防控支出给予分档定额补贴等。
“从整体上看,上海这一系列政策支持面很广,且体现出了上海的特色,例如聚焦外贸和外资,有些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着眼于未来的人才政策等,这些与目前上海疫情防控的节点,以及‘疫情、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整体目标和判断都非常一致。”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王鹏表示,上海这50条措施以及相关的意见等,一方面能够稳定市场信心,让他们了解未来的政策和目标走向,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地给中小企业很多现实的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多地落实稳经济大盘政策
在稳经济这方面,上海不是第一个出台政策的城市,也不会是最后一个。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此后,多地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出台稳增长政策。以北京为例,其中就提到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出降成本、拓市场、扩融资组合拳,推动助企纾困红利加快直达中小微企业、产生政策效益,稳住经济基本面。
浙江近期也出台了38项稳经济政策措施,包括财政、金融、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基本民生等八个方面。助企纾困仍旧是重头戏,包括加快退税进度,确保现有可退增量及存量留抵退税尽快落地;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范围,缓缴期限阶段性延长至2022年年底等。
据统计,目前还有江苏、吉林、海南、湖北、山东、河南、江西等多地部署落实了相关的具体政策。
在王鹏看来,随着疫情的平稳,全国多个受疫情影响的地区陆续出台系列相关政策,但判断未来政策是否能够发挥真正的效果,首先就要求政策突出城市的特色,因为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以及实际发展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其次政策本身也要更注重落地。最后政策是否能动态调整也是关键,如果未来政策与大量的市场主体匹配性不高,或者企业有另外的诉求,也需要政策有灵活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将扩大有效投资视为稳发展的“压舱石”。仍以浙江为例,其中就提到将重点推进杭州西险大塘、扩大杭嘉湖南排西部通道等一批水利重大项目,加快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实施类项目推进,推动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
吉林出台的《稳定全省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提到,要积极推进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吉化转型升级、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中国(吉林)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信心比经济数据更重要”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组合拳已经成为应对疫情冲击的一大重点。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六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25日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再次明确,六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
此前召开的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也提到,要用改革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突出就业优先,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落实落细留抵退税减税等组合式纾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缓交利息。确保粮食稳产和能源稳定供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以有效举措增强民企信心。支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融资。稳地价稳房价,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经济形势可见的压力。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4月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对疫情的冲击有所体现。
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有利条件较多。
王鹏表示,从全国层面来看,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及4月的经济数据并不乐观,但随着相关区域的疫情进入相对可控的区间,未来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复苏也是大势所趋。从稳经济大盘的角度,归根结底就是政策要尽快落实,各行各业各领域突出自身特点,以尽快疏通正常生活为核心,不仅要在政策层面上支持、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给市场、给人民群众一个定心丸,稳定住大家的预期和信心,“这个可能比经济数据面本身更重要”。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实习记者 陆珊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