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云南的化石立功!科学家首证: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一说到人类进化这个话题,大家的观点就比较多,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从诞生就活到如今,然后,你有你的理论,我有我的说法。


资料图

不过,从科学角度说,目前大家更认可目前唯一现存人属物种就是智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汉族、少数民族,还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棕色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其他肤色人种,大家的祖先都是智人,而解剖结构上所指的现代人,也就是晚期智人,大概四五万年前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既然那么早就有人类了,为什么没有除了化石证据以外的文字或符号记录?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你看自然界中活跃的那些动物,除了人类,还有谁会运用文字,哪怕是我们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发明了文字,这一点也能从考古方面证实,文字记录也是一步一步演化来,大体是由繁到简。


资料图

人类的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是不是比中国人、外国人都是智人的后代更让人难以理解?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如果有了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一般都会公开发表出来,一方面是这些发布方具有比较大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就是让大家了解这些前沿的东西。


资料图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能有那么灵敏的听觉,中耳就是秘诀所在。近日,中国、英国和瑞典三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就在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上,联合发布了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人类的中耳,也就是主要负责声波传导的这个身体构造部分,竟然是从鱼鳃演变而来的!

先不要质疑这个研究结果,因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盖志琨和第二作者朱敏,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知名院士,另外,这个研究的第三作者和第四作者,同样也是瑞典和英国的知名科学家,普·艾瑞克·艾尔伯格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多诺霍则是英国科学院院士。

也就是说,这个可能一般人都难以理解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什么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推测,而是三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得到的成果,且第一和第二作者都来自中国科学院。


资料图

困扰学术界上百年,中国浙江和云南化石立大功:鱼类的喷水孔从何而来?答案有了!

学术界难解的难题不少,而鱼类喷水孔从何而来就是其中之一,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迷糊了,这个喷水孔和鱼鳃、人类中耳有什么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在过去,已经有不少化石证据,或者是胚胎证据,都足以证明雨来的喷水孔,其实就是人类中耳最开始的“原始模样”。但是,鱼类的喷水孔到底是怎么来的,学术界上百年都没有解开这个谜团,这次三个国家的科学家,能够找到线索,其实还是中国化石的功劳!

盖志琨表示,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他们的研究团队在中国浙江和云南先后发现重要化石证据,一个是浙江长兴找到的曙鱼脑颅化石,距今已有4.38亿年,另一个是在云南曲靖这个地方发现的宽甲鱼化石,距今也有4.1亿年了,但第一鳃囊中鳃丝印痕却保存完整。就是这两个动物化石,从化石和解剖这两个方面,共同证实了脊椎动物的喷水孔,正是起源于鱼鳃。


资料图

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化石还专门送到国外进行研究,先在瑞士进行了无损扫描,后面又对曙鱼脑颅进行了三维复原,有期间曙鱼脑颅化石都实现了三维重建,虽然脑颅的大小也不过普通人的手指甲那么大,但这并不影响科学家们重塑曙鱼的感觉器官、脑区,甚至是头部神经和血管之间的通道,当然,这是虚拟复原。

这个新发现,总算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口腔会和耳朵相互联通,因为早在4亿多年前,也就是地球上根本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当时的鱼类喷水口,就是经过口腔通向鳃的呼吸通道,而中国浙江和云南发现的那些古鱼类化石,它们身上能找到的演化残迹,如今则被大家称之为咽鼓管。


资料图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尼安德特人,像我们亚洲人体内,就可以检测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关于人类如何进化到如今这个样子,的确还有很多谜团没解开,但并不是一无所知。比如,科学家们同样还证实过,地球上不仅有至今还生存着的现代人,还曾经存在过一种名叫尼安德特人的另一个物种,当时它们还和我们的智人祖先发生过基因交流。


资料图

也就是说,虽然尼安德特人灭绝已有几万年的时间,但科学家们依然通过研究发现,欧亚大陆上的现代人体内,依然还有大约1%到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美国《科学》上更有论文表示,中国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许昌人”,就有可能是欧洲尼安德特人与当时中国境内古人类结合后生下的后代。


资料图

怎么说呢?虽然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充满未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逐一解开这些谜团,正如科学家们研究人类进化的这么多年一样,并没有因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就放弃。为什么人类能区别于其他动物,掌握当今时代的主导权?真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有多聪明,多厉害,很可能是更爱思考,善于动手去创造,并总结经验。


资料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