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委书记就西湖柳树移栽致歉:教训十分深刻

撰文 | 余晖 刘艺龙

据“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16日下午,针对西湖断桥边7株柳树被迁移引发民意质疑事件,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在会上强调,要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让天堂明珠更加光彩夺目、璀璨耀眼。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主持会议。

政知君注意到,会上,刘捷就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

市委书记致歉

在昨天召开的“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文史专家王其煌、原杭州西湖遗产中心主任杨小茹、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包志毅、浙江广电集团新闻评论员舒中胜、澎湃新闻副总编胡宏伟、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陆琪以及民情观察员顾雅娟、田思宁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工作先后发言,并受聘成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


现场图

刘捷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多年来对杭州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也为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

他说,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名片,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也是所有杭州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

刘捷强调:

刘捷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化对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对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相关的工作举措,让西湖这一人类共同的财富永续传承。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希望各位督导顾问对杭州各项工作特别是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继续给予关心支持,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主动改进各项工作,共同把杭州的事情做得更好,努力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貌。

西湖边“柳树换月季”

5月11日,多个网络平台都被西湖边几株柳树的去留话题刷屏。


现场图

据杭州媒体钱江晚报介绍,事情的起因是有读者报料,称西湖边景观正在提升改造,但是西湖边靠近少年宫这一带原本的高柳却都不见了,替换成了月季等。“我有点想不通,柳树不是西湖边的标配么,为什么要弄走?”

当天,“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冲上微博热搜,绝大多数网民表示“不理解”“不接受”。

在引起热议后,当地官方三小时内两度回应。

5月11日下午3时,西湖景区岳庙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和树木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质疑,称这7株柳树长在悬铃木树冠下,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柳树是强阳性植物,这一段阳光条件差,已不适宜柳树生长,因此将柳树迁移,透出湖景,下层地改种月季。

5月11日17时54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官方微博再度回应争议。


微博截图

官方回应中提到,“我们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西湖是大家的,我们非常感谢广大市民游客对西湖的关心关爱,今后,我们在对西湖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提升与改造之前,将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西湖的保护管理工作中来”。

5月12日晚,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沿湖7株柳树已补植完成。


微博截图

5月13日6点46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发布微博,称“针对此次事件,景区管委会将坚持实事求是,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的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另外,5月13日,杭州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反映出管委会工作与市民间互动不足,听取民意做得不够,将强化审批流程公示制度,尤其是断桥等西湖核心区域,更要注重审批把关。

资料 | 杭州发布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延伸阅读

西湖换柳背后: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些“问计于民”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5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西湖换柳背后: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些“问计于民”》的评论。

植被维护、植株更迭,本是城市绿化的例行工作。而近日,杭州西湖边7棵柳树被移走并换种成月季花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西湖边的几株柳树,缘何如此牵动人心?

千百年来,西湖与柳,相随相依、相映成趣,既是美学意象、诗词叙事,更是文化的赓续、城市的记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是白居易与苏轼两位杭州“父母官”在千年之前就为西湖奠定的美学基调。而千年之后,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印证着其价值不仅在于湖山之美,更在于人文内涵。


5月13日清晨,西湖断桥西侧北山街沿湖岸边,七棵柳树已补种完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重建和实现自古以来的文化想象。倘若自古以来人们对西湖的想象是“烟柳画桥”,那么西湖景观的现实呈现就应是垂柳依依,而非月季如盘。很多人心中,西湖之风韵,唯有柳树尚在,才有安放之处。这大概也是即使素未谋面,西湖边七株柳的去留却让全国网友如此挂怀的原因。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此次“西湖换柳”事件缘何引发如此大的公共情绪:在承载着公众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审美偏好的文化景观中,即便是一草一木,也应得到保护和尊重。同时,“没有柳树,‘柳浪闻莺’又何以附?”这是公众根深蒂固的审美共识。此事也提醒管理者,应及时补上西湖文化内涵、西湖审美传统这堂课。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5月13日清晨,七棵柳树已补种完成。管理者的积极回应和补植之举值得肯定。正如管委会官方微博中所述,西湖是大家的,那么有关西湖的决策更应公开透明,谨慎柔软。如若提前向社会告知移栽柳树是因其老化空洞而不得不换,并向公众征求“替代”意见,也许留下的不是“换柳之争”,而是一段“共治佳话”。

而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关乎公众情感和利益的事务,务必要以“公共”的方式来进行,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些“问计于民”。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